《伤寒论》第25条条文
原文:
“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”
历代医家解读:
一、成无己(《注解伤寒论》)
1. 大汗出而脉洪大:成氏认为,服桂枝汤后大汗出,脉洪大并非阳明热盛,而是太阳表邪未解、正气抗邪外出的表现。
因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之剂,若汗后表邪未尽,仍当续用桂枝汤解肌发表。
2. 形似疟,一日再发:此为太阳病汗后余邪未尽,邪气与正气相争,但病势较缓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轻发其汗,调和营卫,微散余邪。
总结:强调“表证仍在”,大汗后不可误认为阳明病,需以脉证结合判断病位。
二、柯琴(《伤寒来苏集》)
1. 大汗出脉洪大:柯琴指出,大汗出后脉洪大,若未见大热、烦躁等阳明证,仍属太阳表虚,需继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。
脉洪大是阳气浮越于外,非邪入阳明。
2. 形似疟:汗后表邪未净,但邪势已衰,故发为“一日再发”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、微开腠理,其方药比例体现“轻发汗”原则。
总结:重视辨证,“脉洪大”需结合其他症状排除阳明病,强调太阳表证的特殊性。
三、尤怡(《伤寒贯珠集》)
1. 大汗后脉洪大:尤怡认为,大汗虽出,但表邪未解,营卫未和,故脉洪大。
此时不可因大汗而改弦更张,仍当以桂枝汤调和营卫,使邪去正安。
2. 形似疟:此因汗后余邪未净,邪气与正气相争于表,但病势较轻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为主,稍佐麻黄以散余邪。
总结:强调“调和营卫”为太阳病治疗核心,余邪需轻剂缓图。
四、黄元御(《伤寒悬解》)
1. 大汗出脉洪大:黄氏从气化角度分析,大汗后脉洪大为卫阳外浮,表邪未解,营卫不谐,故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,使卫阳内敛。
2. 形似疟:汗后余邪郁于肌表,营卫交争,但邪气已微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,稍用麻黄宣通表闭,体现“轻可去实”之法。
总结:结合气机升降,强调卫阳外浮与营卫不和的病机关系。
五、刘渡舟(《伤寒论诠解》)
1. 大汗后脉洪大:刘渡舟指出,服桂枝汤后大汗出,若表证仍在,脉虽洪大但无阳明里热(如口渴、烦躁),说明病仍在太阳,仍用桂枝汤。
此为“有是证用是药”的辨证精髓。
2. 形似疟:汗后表邪未尽,但邪气已弱,故发为间歇性寒热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为主,稍用麻黄宣散余邪,避免过汗伤正。
总结:强调临床辨证需抓主证,不可被“大汗”“脉洪大”表象迷惑。
六、胡希恕(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)
1. 大汗后脉洪大:胡希恕认为,服桂枝汤后大汗出,若表证未解(如恶风、头痛),脉洪大是津液外越之象,仍属太阳表虚证,故续用桂枝汤。若见阳明里热(如口渴、烦躁),则当用白虎汤。
2. 形似疟:汗后余邪未净,但邪轻势缓,故寒热一日再发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调和营卫为主,轻用麻黄开表,体现“方证对应”原则。
总结:突出“方证对应”思想,强调症状鉴别与方药精准匹配。
综合分析与总结
1. 病机核心:
大汗后脉洪大:表邪未解,营卫不调,非阳明热盛。
形似疟:余邪郁表,正气抗邪,但邪势已微。
2. 辨证要点:
桂枝汤续用:表证仍在(恶风、头痛),无阳明里热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:表邪未尽,寒热一日再发,需轻剂调和。
3. 各家共性:
均强调“表证未解”为关键,大汗不可误认为阳明病或过汗亡阳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体现“轻发汗”原则,适用于邪微正复之证。
4. 临床启示:
辨证需结合整体症状,不可单凭一脉一症定论。
汗后病情变化复杂,需动态调整治法,轻剂缓图以护正气。
一、条文直解
1. 六经定位
病位:太阳病误治或过汗后,表证未解,邪气传变(表郁轻证,营卫交争)。
病机:
大汗伤津:过汗致津液外泄,表邪未去,反致营卫失调(如洪水冲堤,水去堤损)。
表郁不解:邪气郁于肌表,正邪交争反复(如炭火时燃时熄,寒热交替)。
核心脉证:
大汗后脉洪大:看似阳明热盛,实则卫阳浮越,表证仍在(如火焰外扬,内无真热)。
形似疟状:寒热一日再发,表邪轻微,正气抗邪(如两军小规模交锋)。 二、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受阻:
太阳经气郁滞→厥阴风木升发不畅(如春寒锁阳,嫩芽难舒)。
右降失衡:
大汗后津亏→阳明燥金失润(如旱地无泉,燥气内生)。
中轴虚损:
太阴湿土津液耗伤→生化不足(如土壤干裂,草木萎黄)。
能量失衡图示: 过汗伤津 → 卫阳浮越(如烛火外焰炽烈) ↓ 表邪残留 → 寒热如疟(如炭火时燃时熄) ↓ 桂枝汤调和营卫(如细雨润燥) 或 桂枝二麻黄一汤微汗透邪(如凿孔泄热) 三、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1. 固护津液法
大汗脉洪大:
桂枝汤中加天花粉30g、玉竹15g(仿栝楼桂枝汤意),生津润燥(如引泉灌田,焦土得润)。
防阳随汗脱:
若脉洪大按之无力,加附子15g(仿桂枝加附子汤),固护少阴(如灯添油,火不灭)。 2. 截断表郁传变
寒热如疟:
早用桂枝二麻黄一汤,加柴胡12g、黄芩9g(枢转少阳),防邪入半表半里(如预筑藩篱,阻敌深入)。 四、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1. 桂枝
《本经》:“主上气咳逆,利关节”—通阳解肌,重启气机(如春风化冻)。
配伍意义:与芍药调和营卫,刚柔相济(如阴阳双鱼,旋转不息)。 2. 麻黄
《本经》:“主中风伤寒头痛”—轻开腠理,透邪外出(如钥匙启锁,玄府得通)。
减量之理:表郁轻证,需微汗而非峻汗(如细雨润物,非暴雨倾盆)。 3. 芍药
《本经》:“除血痹,破坚积”—酸敛营阴,防过汗伤津(如闸门束水,防其横流)。 五、临床体悟
1. 方证辨识要点
续用桂枝汤证:
大汗后仍恶风、脉洪大但重按无力(浮大中空如葱管)。
无阳明里热(无口渴、烦躁、便秘)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证:
寒热如疟(一日发作两次)、无汗或汗出不彻、皮肤瘙痒。
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略紧(如弓弦轻拉)。 2. 现代拓展应用
反复低热(功能性发热):
桂枝二麻黄一汤合青蒿15g、白薇10g,透热除烦(如清风徐来,郁热自散)。
慢性荨麻疹(风寒型):
加荆芥10g、防风10g,祛风止痒(如风熄浪平,疹消痒止)。 3. 用药关键
麻黄用量:
表郁轻者麻黄用3-6g(如微风拂面),避免过汗伤正。
大汗后调理:
用桂枝汤加粳米30g(仿白虎加人参汤意),益气生津(如甘霖润焦土)。 六、传承创新启示
1. 经方叠用模式
津伤化热:
合竹叶石膏汤(竹叶15g、石膏30g),清热生津(如雨露均沾,燥热两解)。
兼湿邪困表:
加苍术15g、薏苡仁30g,化湿透邪(如疏浚河道,水去热孤)。
结语
此条揭示“过汗伤津”与“表郁不解”之变局,立“因势利导”之法。
李可“扶正透邪”思想在此升华—大汗脉洪非独热盛,实乃津伤阳浮;
寒热如疟非邪盛,乃正邪相持之兆!
学者当悟:
“脉洪大”:需辨其虚实,浮大无根者,仍属太阳;
“一日再发”:是正气蓄力抗邪之机,微汗即解,不可强攻。
临证能握此机,则如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,仲景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”之奥义,尽显其中!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瑞和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短线配资炒股-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