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20条条文
原文:
“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”
一、条文直解
1. 六经定位(六经辨证)
病位:太阳病误治后,少阴阳虚兼表证未解(表里同病,阳虚为本)。
病机:
过汗伤阳:发汗过度,卫阳外泄,少阴真阳受损(如城门失守,卫兵溃散)。
阳虚不固:阳气不能固摄津液,导致汗漏、小便难(如堤坝决口,水液失控)。
筋脉失温:阳虚不能温煦四肢,筋脉挛急(如寒冬冰封,草木僵直)。
辨证要点:
主证:汗出不止、恶风加重、四肢拘急。
兼证:小便量少(津液外泄,化源不足)、舌淡润苔白滑、脉浮虚或沉弱。
二、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无力:
少阴阳虚→厥阴风木升发失源→筋脉失养(如枯木无根,枝叶萎软)。
右降失调:
阳虚不能蒸腾津液→膀胱气化失职(如锅炉无火,水汽不升)。
中轴崩溃:
太阴湿土失于温煦→水液代谢紊乱(如大地冰封,江河凝滞)。
能量失衡图示:
过汗伤阳 → 少阴火衰(如烛火将熄)
↓
卫阳不固 → 汗漏不止(如城门洞开)
↓
津液耗散 → 小便难、四肢挛急(如旱地禾苗,茎叶蜷曲)
三、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1. 扶阳固脱法
附子重用:
少阴阳虚重者,附子用量可至30-60g(先煎1小时),破阴回阳(如烈日融冰,寒散阳复)。
固摄津液:
加龙骨30g、牡蛎30g,敛汗固脱(如修补堤坝,堵漏止溃)。
2. 截断传变
见“汗漏不止”:
早用桂枝加附子汤,防亡阳厥逆(如及时扑灭火星,免成燎原之势)。
四、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1. 桂枝
《本经》:“主上气咳逆,利关节”—通阳解肌,如春风化冻,重启气机。
配伍意义:与附子共奏温阳固表之效,如薪火相济,阳气得复。
2. 附子
《本经》: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—大热回阳,如烈日破阴,驱逐寒凝。
现代药理:强心升压,改善微循环(附子碱兴奋β受体)。
3. 芍药
《本经》:“除血痹,破坚积”—酸敛营阴,与桂枝刚柔相济,如闸门调控水流。
4. 生姜、大枣、甘草
调和营卫:生姜助卫阳外达,大枣滋营阴内守,甘草调和诸药(如鼎之三足,稳固中焦)。
五、临床体悟
1. 鉴别要点
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:
同见汗出、口渴,但白虎汤证为热盛津伤,见高热、烦渴、脉洪大(如烈火烹油)。
与真武汤证鉴别:
同属阳虚水停,但真武汤以水肿、心悸为主(如水泛舟沉)。
2. 现代拓展应用
术后虚汗不止:
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(黄芪60g、白术15g),固表止汗。
更年期潮汗伴畏寒:
加仙灵脾15g、巴戟天12g,温补冲任(如暖炉温房,寒湿自散)。
3. 用药关键
附子煎法:
先煎30-60分钟去麻味,口尝无麻辣感为度(如炼剑去杂质,留其精华)。
汗出程度:
若汗出如油、肢冷脉微,需急用四逆汤(附子60g、干姜30g),回阳救逆。
六、传承创新启示
1. 经方叠用模式
阳虚水停:
合五苓散(桂枝、茯苓、猪苓),温阳化气行水(如日照江河,冰融水流)。
兼血瘀:加当归15g、川芎10g,养血通络(如春风解冻,河道疏通)。
2. 形质-气化关联
阳虚汗漏:
微观对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(交感神经抑制),附子可调节体温中枢,恢复稳态。
结语
此条揭示“过汗亡阳”之危局,立“温阳固表”之法门。
李可“扶阳为纲”思想在此彰显—附子非独回阳,实为重建人体气化之枢纽!
学者当悟: 漏汗不止”非独表虚,实乃少阴根蒂动摇;
“桂枝加附子”:一表一里,如日月同辉,共复阴阳平衡。
临证能握此机,则虽危殆之候,亦可挽狂澜于既倒,仲景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之旨,尽在方中!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2025年开启,我与利城,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,剖析案例,方药。
在教学中成长,在教学中学习,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。
欢迎加我微信,一起交流学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瑞和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短线配资炒股-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