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23条条文
原文:
“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
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
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
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”一、条文直解
1. 六经定位(胡希恕六经辨证)
病位:太阳病迁延,表邪未解,邪郁肌表(表郁轻证,营卫交争)。
病机:
表郁不解:太阳病日久,正邪相持,邪气欲出而不得(如门缝夹物,开阖不利)。
热多寒少:卫阳渐复,但表闭未开(如炭火将燃,烟道不畅)。
脉象提示:
脉微缓:正气渐复,邪气欲退(如潮水渐退,沙滩显露)。
脉微恶寒:阴阳两虚,正气衰惫(如油尽灯枯,火苗微弱)。 辨证要点:
| 证型 | 表郁轻证(桂枝麻黄各半汤证) | 阴阳两虚证(禁用汗吐下) | 主证 | 发热恶寒如疟、面赤身痒 | 脉微、恶寒加重、神疲乏力
| 病机 | 表邪郁闭,营卫交争| 正虚邪恋,气血双亏
| 小发其汗(调和营卫,微开玄府) | 扶正固本(四逆汤、理中汤类) 二、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受阻:
太阳经气郁滞→厥阴风木升发不畅(如春寒锁枝,嫩芽难舒)。
右降尚可:
阳明燥金未受邪扰→二便通调(如烟道畅通,浊气外排)。
中轴调节:
太阴湿土运化如常→津液未伤(如沃土涵水,生化有源)。 能量失衡图示: 表邪久郁 → 营卫交争(如两军对峙) ↓ 正邪相持 → 寒热如疟(如炭火时燃时熄) ↓ 玄府微闭 → 身痒无汗(如毛孔细缝,邪气欲出不得) ↓ 小发其汗(桂枝麻黄各半汤)→ 调和营卫(如开窗透气,郁热自散) 三、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1. 截断传变法
表郁兼阳虚:
加附子15-30g(仿麻黄附子细辛汤意),温阳透邪(如借东风,助火势驱寒)。
身痒顽固:
加徐长卿15g、地肤子30g,祛风止痒(如细雨润燥,风熄痒止)。 2. 扶正托邪
迁延不愈者:
合玉屏风散(黄芪60g、白术15g),固表御邪(如修缮城墙,防贼复入)。 四、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1. 桂枝
《本经》:“主上气咳逆,利关节”—通阳解肌,如春风化冻,重启气机。 2. 麻黄
《本经》:“主中风伤寒头痛,发表出汗”—轻开腠理,如钥匙启锁,玄府得通。
配伍意义:与桂枝相须,一温一散,微汗透邪。 3. 芍药
《本经》:“除血痹,破坚积”—酸敛营阴,防麻黄过汗(如闸门控水,张弛有度)。 4. 生姜、大枣、甘草
调和营卫:生姜助卫阳外达,大枣滋营阴内守,甘草调和诸药(如鼎足稳立,中轴不摇)。 五、临床体悟
1. 方证辨识要点
关键症状:
寒热如疟(一日数发,热多寒少)。
无汗身痒(皮肤瘙痒如蚁行,抓之无痕)。
面赤(表郁化热,阳气拂郁)。
舌脉特征:
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略数(表郁未入里)。 2. 现代拓展应用
荨麻疹(风寒型):
加荆芥10g、防风10g,祛风止痒(如风卷残云,疹消痒止)。
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:
合苍耳子散(辛夷10g、白芷6g),宣通鼻窍(如开闸放水,气通涕止)。 3. 鉴别要点
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证:
同属表郁,但此方证寒热发作更频繁(一日二三度发),彼方证寒热较轻(一日再发)。
与少阳病鉴别:
同见寒热往来,但少阳病伴口苦、咽干、目眩(小柴胡汤证)。 六、传承创新启示
1. 经方叠用模式
表郁化热:
加连翘15g、石膏30g,透热转气(如开窗散热,郁火自消)。
兼湿邪困表:
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(赤小豆30g、桑白皮15g),清热利湿(如疏浚河道,水去热孤)。 结语
此条揭示“表郁轻证”的微妙病机,立“小发其汗”之治法。
李可“扶正透邪”思想在此彰显—表郁非独邪实,实乃正邪交争之态!
学者当悟:
“如疟状”:是正气蓄力抗邪之象,治当因势利导,助正驱邪;
“身必痒”:乃玄府欲开未开之兆,微汗即解,不可峻攻。
临证能握此机,则表郁之证如春冰遇阳,自然消融,仲景“观其脉证,随证治之”之真谛,尽在于此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瑞和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短线配资炒股-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